医学科研服务
心肌梗死模型
点击量:113次



疾病背景: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即心肌缺血性坏死,该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病变而导致心脏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部分心肌细胞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致。临床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诱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MI是缺血性心脏病中最严重的表现,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利用动物模型来模拟临床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随后发生的心肌梗死,是研究心肌梗死病理过程及其治疗药物的有效方法之一。大小鼠是目前常用于MI模型建立的动物。本期内容为大家介绍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

图1 心肌梗死示意图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法致心梗动物模型

造模机制:通过结扎引起模型动物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使该冠脉所供应的心肌缺血、坏死,从而引起模型动物心肌梗死。

实验动物:SPF级Balb/c小鼠,雄性,周龄为6w-8w,体重为20g-22g

造模方法:

1. 3%戊巴比妥钠80mg/kg腹腔注射麻醉,用小鼠剃毛器剃除小鼠胸部及腋下毛发(充分暴露手术区),用碘酒和75%乙醇手术区消毒。

2. 气管插管:麻醉后,夹趾检测无反应即可进行MI手术。打开外置光源、显微镜开关,打开呼吸机,设置好各参数(呼吸频率110bpm),将气管插管沿声门插入气管,取下小鼠接上呼吸机,观察小鼠呼吸状况,胸廓起伏与呼吸机频率一致表示插管成功,即可进行MI手术。

3. 小鼠采用右侧卧位,用眼科剪在左前肢腋下,用显微剪于三、四肋间打开胸腔充分暴露心脏,显微直镊轻轻夹起少量心包并于左心耳下撕开少许心包,充分暴露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或所在区域。

4. 结扎冠状动脉:于显微镜下找到LAD走向或可能所在位置,持针器持取7-0带针缝合线,于左心耳下缘2mm处进针,缝线穿过LAD,以完全阻断LAD血流。

5. 关胸:结扎完成后,6-0缝线完全缝合胸腔开口(保证无缝隙、无错位)关闭胸腔,由内向外逐层缝合各层肌肉和皮肤。

6. 术后管理:术后密切关注小鼠状态,有无呼吸异常等。待小鼠自然苏醒后将小鼠从呼吸机上取下并取下气管插管,正常饲养。

模型评价:

图2 心肌梗死心电图

1. 心电图判断:心肌梗死会导致心电图出现特定的异常波形,如 ST 段抬高、T波倒置等;

2. 超声检查心功能:在心肌梗死模型中,超声心动图通常显示心脏扩大、心肌变薄、心肌收缩功能下降等;

3. 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和病理染色观察梗死病变面积;

4. 心肌酶谱检测: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等表达异常。

优点:结扎法制作心梗动物模型的范围较为清楚、效果确切,造模自由度高,可通过心电图、病理学、血清酶学等对造模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

缺点:需进行开胸操作,过程复杂,对外科技术和设备要求高,不适用于普通实验室造模研究。动物创伤大,死亡率高。

线栓法

造模机制:通过灌注导线,作为心导管引起心肌梗死。

实验动物:雄性Wistar大鼠,体重300~400g。

实验材料:导线选用直径0.36mm,试验中可重复使用,为便于操作,可将导线缩短为30cm。灌注导管缩短为20cm,作为心导管引起心肌梗死。

造模方法:

1. 大鼠按50mg/kg的剂量经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麻醉。插管前给予预防剂量的利多卡因(2mg/kg,ip)和肝素(200U/kg,sc),以减小室颤和血栓的形成。动物仰卧固定,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总动脉,结扎远端。

2. A24号皮下注射针,穿刺入颈总动脉,成功的穿刺标准是:动脉血从内部的针中流出,当内部的针移开后,外层的套管可以慢慢地进入颈动脉。暴露的颈动脉用丝线结扎套管,防止血液流出。

3. 心导管(带有J形尖端)通过套管在荧光指引下经升主动脉进入左冠状动脉,导线轻轻的附在左冠状动脉的根部,导线逆时针旋转进入左冠状动脉(LCA)。导线在右冠状动脉根部顺时针旋转,进入右冠状动脉(RCA)。

4. 一旦导线进入冠状动脉,导线慢慢前进,直到动物心电图表现为ST段升高。本试验的动物体重较大,使冠状动脉的粗细和导线的外径相当。因此导线进入冠状动脉几个毫米就可以完全阻断下游的血液供应,形成透壁心肌缺血。导线在冠脉阻断60s后移走。

5. 试验最后,外套管取下,颈动脉伤口完全封闭后,缝合皮肤切口。短暂的心肌缺血在右和左冠脉均出现。当导线进入LCA后,ST段在V1~V6均明显上升,表明左室为透壁性心肌缺血。进入RCA后在Ⅱ、Ⅱ、aVf、V1和V2出现 S—T段抬高。

优点: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手术并发症比如气胸、感染;动物的死亡率较小,对血管的损伤较小,可以模拟人反复多次形成心肌缺血后又恢复的过程。

缺点:难度较开胸法明显加大,实验设备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