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前CRO服务
安全性评价
一、服务介绍临床前药物毒理学研究目的是认识并发现药物的毒理作用,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和剂量范围。了解药物毒作用是否具有可逆性,阐明药物毒作用机制,对药物进行全面系统的毒性评价,对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遵从GLP规范,为客户提供符合CFDA或ICH指导原则要求的全部试验研究内容。
二、服务项目
一般毒理学实验:
急性毒性实验: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啮齿类和非啮齿类)
长期毒性实验:反复给药毒性试验(啮齿类和非啮齿类)
殊毒性实验:
局部毒性实验:溶血、过敏、刺激性试验
遗传毒性实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Ames试验
生殖发育毒性实验
致癌实验
急性毒性实验
一、项目简介急性毒性实验又称单次给药急性毒性实验,是指24h内一次或多次给予动物受试物后所产生的的毒性反应。
“一次”指经口、经注射途径染毒,经呼吸道和皮途径染毒时在规定期间内持续接触染毒的过程。
“多次”又称为亚急性毒作用,一次最大剂量染毒不能充分了解该药物的急性毒性作用,通过多次不同剂量染毒,对受试物的最大无作用量和中毒阈剂量作出初步估计,同时了解受试物有无蓄积作用和作用的靶器官。
有些化学毒物在动物染毒后几天才会产生明显的中毒或死亡症状,国内外许毒理安全评价对急毒观察时间规定为7~14天。
二、详细说明
实验动物种类:大鼠(SD、Wistar)、小鼠(KM)、豚鼠、兔(新西兰大白兔)、犬(比格犬)。
分组及数量:按照不同LD50计算方法设计动物分组一般为4-6组,大鼠、小鼠等小型实验动物每组10只,犬类大型动物每组6只,每组均雌雄各半。
药物剂量:通常最大剂量为口服灌胃5g/kg,静脉注射2g/kg。如未出现死亡,无需再提高剂量。
给药体积:按动物体重,大鼠灌胃1ml/100g,静脉注射0.5ml/100g,腹腔注射1ml/100g;小鼠灌胃0.1ml/10g,静脉注射0.1ml/10g,腹腔注射0.1ml/10g;
给药途径:通常选择拟临床拟用途径和静脉注射两种。
局部毒性实验
一、项目简介局部毒性实验主要是指化学药物经眼、耳、口、鼻、呼吸道、关节腔、皮肤、肌肉、粘膜组织等非口服途径给药的局部用药所产生的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实验。以提示临床应用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二、详细说明
皮肤刺激实验
实验动物种类:首选家兔,也可选择小型猪。分组及数量:每组4-8只,均雌雄各半。实验中设置对照,主要以同体左右侧为对照。
给药方式:对给药区域进行脱毛处理,注意不要损伤皮肤;进行破损皮肤的刺激性研究时,在用药部位用砂纸打磨或划“井”字以渗血为度。将受试物涂布于受试区域。用两层纱布和玻璃纸覆盖,胶布和绷带固定,另一侧涂布赋形剂作为对照。
药物剂量:通常0.5ml。
给药周期:单次给药敷贴时间至少4h,在药物除去后0.5h、1h、24h、48h、72h观察有无红斑和水肿。多次给药应连续在同一部位,敷贴期限一般不超过4周,每次药物除去后1h、再次敷贴前、末次敷贴后0.5h、1h、24h、48h、72h观察有无红斑和水肿。
溶血实验
溶血反应包括免疫性溶血与非免疫性溶血,免疫性溶血是指药物通过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而引起的溶血,非免疫性溶血包括药物为诱发因素导致的氧化性溶血和药物制剂引起的血液稳态改变而出现的溶血和红细胞凝集。实验操作:
利用兔血(或羊血)制备反应剂,将受试物按临床使用浓度设置剂量梯度,一般为5个剂量,加入反应剂,同时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组(蒸馏水代替生理盐水)。置于37℃恒温培养箱温育,15min、30min、45min、1h、2h、3h观察是否有溶血和红细胞凝集产生。
致敏实验(GPMT)
具有致敏作用的化学物经一定途径进入机体,与组织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体液抗体。经过1-2周致敏期,使体内免疫反应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一定数量的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抗体。当再次接触时使机体对该化学物产生感受性增高的状态,以一定的异常形态表现出来。实验动物:豚鼠
实验分组:每组10-20只,同时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组。
实验操作:采用皮内注射给药,佐剂诱导5-8天后,第20-22天给予激发剂量24h,激发后24、48h观察,如结果难以判定则一周后再激发一次。
遗传毒性实验
Ames实验
Ames试验也叫做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是遗传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检测药物是否具有致突变、致畸变和致癌变作用,是目前检测基因突变常用的方法之一,可进行药物的遗传毒性评价。实验原理:
鼠伤寒沙门氏菌菌株(TA系列)为组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体,即自身丧失合成组氨酸的能力,因此,在无组氨酸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受试物如果为致突变剂,可诱发菌株发生回复突变,重新获得合成组氨酸的能力,从而在缺乏组氨酸的基础培养基中生长。菌落的数量反应了受试物致突变的强弱。
实验菌株:
1.TA98; 2.TA100; 3.TA1535; 4.TA1537或TA97或TA97a; 5.TA102或WP2uvrA
染色体畸变实验
染色体畸变包括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由致断剂等外援因素诱发的染色单体或染色体断裂,进一步造成染色体缺失和重排。常见即便类型包括断裂、断片、缺失、到位、易位等。实验原理:
在体外对哺乳动物细胞进行染色体畸变实验,通过不同浓度受试物在有无体外代谢活化两种状态下对细胞进行染毒,一定时间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更多有丝分裂细胞终止在分裂中期,收集细胞进行Giemsa染色,观察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畸变情况。
至少设置3个受试剂量,还需设置溶剂对照和阳性对照组。
实验细胞株:
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或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
微核实验
实验原理:
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以受试物处理啮齿类动物,然后处死,取骨髓,制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PCE中的微核。体内实验更能模拟受试物在体内转化过程,因此,在国内外药物、食品及化学品的遗传毒性评价指导中,多将体内微核试验作为遗传毒性评价的实验组合之一。
至少设置3个受试剂量,最高剂量参考1/2LD50,低毒化合物最高剂量为1000-2000mg/kg/d。还需设置溶剂对照和阳性对照组(常用环磷酰胺)。
实验动物:
小鼠、大鼠,每组至少6只。
长期毒性实验
长期毒性实验又被称为反复给药毒性实验,研究动物连续给予受试物后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反应,目的是通过重复给药的动物实验表征受试物的毒性作用,降低临床受试者药物风险。
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1.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剂量-反应关系和时间-反应关系。
2.判断受试物毒性靶器官和组织。
3.推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剂量范围。
4.提示临床试验中需要重点监测的指标。
5.为临床试验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
二、详细说明
实验动物种类:4-9周龄大鼠(SD、Wistar)、4-9月龄犬(比格犬)。
分组及数量:按照不同LD50计算方法设计动物分组一般为4-6组,大鼠每组10-30只,犬类大型动物每组6只,每组均雌雄各半。
药物剂量:根据LD50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大鼠高剂量为1/10LD50,中剂量为1/50LD50,低剂量为1/100LD50。犬剂量为大鼠一半。
给药周期:根据药物临床疗程不同,设置不同给药周期。例如1个月长毒试验支持临床II期用药时间不超过2周的药物,3个月长毒试验支持临床用药时间不超过4周的药物等等。
给药途径:通常选择临床拟用途径。